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新天然气田
西北部边陲小镇肖普朗牙医医术了得、价格便宜,邻国的牙病患者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形成了特殊的牙齿观光业。
好消息是我国最高层决策者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逐步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如允许很多城市建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在2015年初实施了居民存款保险制度(一旦银行倒闭,居民50万元额度内的存款由政府存款保险机构支付);国家已经批准成立了五家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其中马云主导的网商银行主要针对小微企业客户发放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另外目前互联网金融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到2015年底全国有将近2000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只有通过成百上千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数以百万计的具有赢利和偿债能力的中小企业才能有机会得到银行信贷,贷款价格(利率)才能达到竞争水平。
其结果是把中国有潜力企业的投资机会拱手送给美国居民。正因为如此,成功上市的幸运企业获得某种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银行因为该项目主持人缺乏抵押资产而不愿意给该项目贷款。以中国这样一个大洲规模的经济体量,至少需要800到1000家商业银行。一个充满竞争的商业银行市场将大大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信贷的供给水平。
银行及金融企业需要最优的员工激励体系和组织结构构建,从而在人才上和制度上保证金融企业的高效运作。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业在迅速成长,如对神州租车和滴滴打车进行风险投资的据说是中国本土投资人。目前的一行三会模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和谁的孩子谁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最佳实践,需要进一步改革。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通过危机后的金融改革,美国引入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重塑了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了以中央银行(美联储)为核心、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行业金融监管机构等相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明显增强。危机后英国的金融改革从三元结构到二元结构的转变,也证明了荷兰模式的前瞻性。审慎监管需要的是经济学家,而行为监管更需要法律专家。围绕这一重大的理念变化,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基本都遵循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由央行负责审慎监管的原则,尤其是强化了央行主导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负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特征。
但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北岩银行挤兑事件引发英国对分离央行监管权不利于金融稳定的反思。授权美联储制定系统重要性支付、结算、交收体系的监管标准,并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共同实施监管。
关于是否完全由中央银行履行微观审慎职责,目前各国做法并不统一,但荷兰和英国在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方面的前瞻性探索值得重视。这样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符合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内在要求,实现了权责的有效结合。二是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缺乏政策协同性。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包括两类工具:针对时间轴问题,主要通过对资本水平、杠杆率等提出动态的逆周期要求,以实现以丰补歉,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
ESRB的秘书处设在欧央行;欧央行代表ESRB负责数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向ESRB提供分析、统计以及管理、后勤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央行负责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从监管范围看,欧央行对欧元区内资产规模超过300亿欧元或资产超过其母国国内生产总值20%的大型银行或已经获得政府救助的银行进行直接并表监管,目前该类银行约有130家,占欧洲银行业总资产的85%左右。宏观审慎政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1970年代末即被提出,不少经济体也都实施过类似的措施。
四是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双峰监管理念。三十人集团在《金融监督的结构:全球市场的路径与挑战》中认为,在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加快的情况下,分业监管模式已十分落后,监管的是一种不存在的商业模式。
二是设立独立于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对包括银、证、保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以及诸如债务催收等行业的行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同时强化英格兰银行处理危机的能力
大家在反思金融危机教训时认识到,由于缺乏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有效措施,忽视了风险的跨市场传播,导致金融体系和市场剧烈波动,成为触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央银行虽然负责金融稳定,却缺乏相应的监管信息、监管手段和政策工具。三、本轮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前,传统金融监管以分业经营为基础,按行业或活动划分监管范围,形成了行业监管(比如中国)和功能监管模式(比如美国)。监管与央行分设后,新调控手段的补充没有跟上,面对金融宏观调控目标多、任务重的现实,实施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受制于体制机制因素,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也相对滞后。央行可从宏观审慎角度对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提出建议和要求。由央行负责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执行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并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三会合并组建新的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外的微观审慎监管,同时成立独立的行为监管局(分别吸收了英国、欧盟和美国模式的部分要素)。
但由于之前各方面关注微观金融监管比较多,忽视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三是强调了中央银行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以及全面的信息收集。
但荷兰银行在后来的改革中注意到中央银行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将微观审慎监管权划入中央银行,从而在澳大利亚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找到了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方式。这样的模式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看英国的例子。
审慎监管局作为英格兰银行的下属机构,负责对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包括证券投资公司、信托基金)等主要金融机构实施微观审慎监管;金融行为监管局成为独立机构,主要负责PRA监管范围以外的金融机构监管以及金融市场行为监管,促进市场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二是设立独立于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对包括银、证、保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以及诸如债务催收等行业的行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
关于是否完全由中央银行履行微观审慎职责,目前各国做法并不统一,但荷兰和英国在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方面的前瞻性探索值得重视。实际上,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都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存在复杂的网络特征和联动关系。宏观审慎政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1970年代末即被提出,不少经济体也都实施过类似的措施。股市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快速上涨,股指大幅飙升,大量资金加杠杆入市。
全面、及时的信息是监测和评估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保持现有的一行三会格局不变、成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模式以及简单合并三会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模式,都不符合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大潮流。
方案三:央行+行为监管局。可以说,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核心内容,也是我们下一步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
我们接下来就具体讨论这一问题。实际上,在货币当局与监管机构分离的情况下,如果将宏观审慎政策赋予监管机构也就意味着赋予了微观审慎监管主体以宏观和货币调控的职能,很容易导致多头管理货币条件的局面,多龙治水会造成政策信号紊乱、微观主体难以适从等问题,不利于金融调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成立独立的行为监管局,体现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适度分离。是否有利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当前研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十分重要的出发点和视角。此轮危机后,主要经济体都通过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业综合统计和全面信息收集方面的职能。微观审慎监管的任务是监督单个机构经营是否稳健、是否合规、透明,但宏观审慎政策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着力于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需要在分析判断宏观形势基础上灵活进行逆风向调控,防范总量风险,其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范畴。
方案一:委员会+一行三会。2012年底,欧盟委员会提出新的改革路线图,并据此建立了欧洲单一监管机制(SSM),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赋予ESRB宏观审慎职责。
宏观审慎政策基于宏观的、逆周期和跨市场的视角,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范畴,因此其制定和执行应集中在宏观部门(中央银行),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央行负责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和金融业综合统计。
信息和数据是进行宏观审慎评估和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受制于机构分设等因素,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建设滞后。(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以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核心目标 由于宏观审慎政策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范畴,因此其制定和执行应集中在宏观部门,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金融监管体制。
【有关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新天然气田】相关文章:
7 .昭通市举行“6·14世界献血者日”庆祝纪念暨宣传座谈会活动
8 .来云南度个清凉假日
12 .童心绘蓝图 赞美好生活——昭通市举办少儿儿童画作品展
13 .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3年第3次集中学习
17 .前三季河北钢铁产量同比下降
21 .2014年12月CPI同比涨幅扩大 全年上涨2%处通胀上限内
23 .速看!高考期间云南各地天气情况→
24 .3人获一等奖!昭通第十四届“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举行
29 .昭通官宣,520加班!
30 .发改委:“一带一路”应基建优先